刀哥說:生活的苦,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痹,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。學習的苦,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,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。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,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,所以人們總在吃生活的苦,而不愿吃學習的苦。但想成長,我們必須主動跳出舒適區。
1
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
也不愿吃學習的苦
記得小時候在縣城上學,學校每次放月假,爺爺就去車站接我回家。
那時家里離車站上遠,需要騎著車子來回。
一路上我們彼此相對無語,等到爺爺騎不動了,我們就這么一前一后推著車子走著,記得爺爺常常和我說:
"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,你日后要好生讀書。"
那時的我未解其意,只是默默記在心里,望著不遠處稻田里的鄉親們彎腰割麥俯首插秧,我只是想著將來的自己一定不要做個農民。
幾十年過去了,我從一個小小的農村考入了省城上大學,學了這個城市最熱門也最富前景的工程造價行業。
然而當我走進我的實習單位的時候,我發現那些年我吃過的苦,并沒有讓我現在做上"人上人".
工地的環境有多么糟糕自不必多說,晴天塵土飛揚驕陽似火,雨天泥濘不堪污水四溢,物質世界的貧瘠尚可以忍受。
然而精神世界的荒蕪,會隨著時間慢慢消磨你的夢想和純真,在那種環境中你想找一個人聊聊文學、談談經濟都是個笑話。
在那一刻,我突然想著,憑什么我要待在這樣的環境中,吃著生活無端給我安排的苦?
后來,我選擇去到了深圳,在那里我終于找到自己熱愛的新媒體行業,眼前陌生的一切都讓我感到興奮和歡愉。
人工智能、自動駕駛、虛擬現實、風投、天使輪這些名詞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。
越是不斷地拓寬知識的邊界面,越是覺得自己知識儲備量的貧瘠與荒涼。
也正是在這樣日積月累的積累過程中,我發現人與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開,當我這幾年再次回到生活的地方,發現很多人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幾年前,腦海里停留的信息和映像早已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。
他們寧愿選擇待在月薪3k的收發室當保安,也瞧不上月薪過萬的新興行業;
他們寧愿選擇每月靠家里人給零花錢度日,也不愿選擇自食其力謀一份工作;
他們寧愿選擇把時間浪費在和小商販砍價,也想不到多花一塊錢去學習新知識。
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,問的是:
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,也不愿吃學習的苦?
知乎中一位點贊最高的答主 @特雷西亞 是這樣回答的:
"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,被娛樂轉移,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,行尸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,最終習以為常,可以稱之為鈍化。學習的痛苦在于,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,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,這不妨叫銳化。"
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復性的。
而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,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,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,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。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,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。
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復性的。
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,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,而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,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復,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,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。
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痹,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。而后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,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。
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,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。
毫無疑問,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,畢竟這個世界愿意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。